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通知  >  教学研究  >  正文

关于征集与申报2020版通识教育课程的通知

作者:发布时间:2020-06-10点击数:来源:

各院部:

通识教育是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人本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综合了解自然与科技、文明与文化、自己与社会,促使知识结构优化、综合能力增强和人格素养提升,成为身心健全,和谐发展的人。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推进我校通识教育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与高水平大学相匹配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本科人才,学校以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新规划和设计,精心研制了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框架。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兹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征集2020版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工作。现将课程申报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2020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模块设置

为构建有主次、有重点的通识课程体系,使我校的通识教育真正走上有所积累,逐渐成熟的轨道,根据《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2020-2024年,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拓展课程两大类。其中通识核心课程综合性高、辐射性强,影响力大,是通识教育灵魂课程,主要按“经典阅读与写作、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创新与创业、劳动与生活”五大模块分别设立;通识拓展课程包容性强,丰富程度高,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补充,主要包括新生研讨课、一般通识课(含网络通识课)、名家讲座三大模块。

1.2020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

模块内涵

修读学分要求

通识核心

经典阅读与写作

代表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言论的经典著作导读和写作训练类课程。列入经典阅读课程的读本应当是影响人类历史和思维的名著经典。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与经典对话的能力,增长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理性、启迪心灵。

5模块任选3模块,修满6学分

人文与艺术

主要涵盖文、史、哲、心理学、艺术等领域。旨在使学生通过习得有关人类文明与艺术鉴赏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精神气度。

自然与科技

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和众多的工程技术领域。旨在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水平、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与创业

主要涵盖创新创业、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劳动与生活

主要涉及社会生活和劳动教育领域。旨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崇尚劳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劳动素养,提升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通识拓展

新生研讨课

由各学院知名教授专门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专题式研讨课程。目的在于使新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强调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让大学新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激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学分(通识核心类学分可以代替通识拓展类学分)

一般通识课(含网络通识课)

所有遵循通识教育理念,以全人培养为目标开设的通识课程都可以列为一般通识课程。一般通识课是通识核心课程的重要来源。一般通识课可以按五大模块分类,但不限于,其课程门类更广泛。目的在于更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名家讲座

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而举办的各类名师大家讲座。  

二、申报类别及要求

(一)通识核心课:是学校通识教育灵魂课程,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

申报要求:

1.课程负责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2.课程内容符合通识教育理念,具有基础性、通融性、深刻性、前沿性、普适性,课程主题与五大模块内涵一致;

3.鼓励新建课程,也可在原有通识课程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

4.鼓励课程负责人组建教学团队,引进校外优秀教师资源,聘请优秀退休教师,鼓励不同学科背景教师联合授课。“信大优课”中通识类课程直接纳入核心通识课程;

5.课程一经认定,建议每学期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选修;

6.课程学分不超过2学分。

(二)新生研讨课:2020版培养方案中新增的供大一学生选修的通识拓展课程模块,通常是新生在教授指导下就某一专题开展分组研究和讨论。通过鼓励新生在小组中进行思考、交流,启发新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交流与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体验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并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在学习上和心理上的转换及适应过程。

申报要求:

1.课程负责人必须是各学科专业带头人或知名教授,学校要求每个专业必须至少申报一门新生研讨课;

2.课程负责人可以组建教学团队,聘请助教参与学生研讨式教学;

3.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鼓励开设交叉学科选题;

4.新生研讨课采取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15-30

5. 课程一经认定,建议每学期开设,面向大一新生选修

6.课程总学分1学分,总学时不超过24学时

(三)一般通识课:我校办学以来积累的通识课程均视为一般通识课,较之通识核心课程,一般通识课的课程门类更多,知识涉猎面更广,课程形式也更多样,涵盖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课程形式。一般通识课是通识核心课程的重要来源,也是我校通识教育的重要补充。

申报要求:

1.课程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或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具有两年以上教学经验。

2.近年来学校一直开设的通修课中符合通识核心课程要求的均可申报通识核心课程,所有未纳入通识核心的课程均可列为一般通识课程

3.课程一经认定,建议每学期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选修

4.课程学分不超过2学分,总学时不超过32学时

三、申报流程

1.个人申报:对通识教育有兴趣的教师根据要求自由申报,填写《开课申请表》,课程可以“新建”或“已有课程改造”两种方式申报,均需要填写。

2.院部推荐:学部收集汇总所有新建或已有课程改造课程,根据本部门的通识课程规划,填报《汇总表》,向教务处推荐。

3.专家评审:教务处、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组织专家对相关申报课程进行评议,报学校主管领导批示后,形成2020版通识教育课程目录。

四、课程建设与管理

1.加强新开课程管理:所有列入2020版通识课程目标的新开课程,学校将组织试讲,试讲合格方可开设。

2.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每学期开设的通识课程不超过2门,开设新课程不超1门。课程一经批准开课,非特殊原因,建议持续改进,稳定开设。

3.开展课程综合评估:教师教学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协同教务处、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定期组织对通识课程的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情况、学生选修课情况、教学团队的稳定性、课程教学质量等。评估结果作为课程停开、评优、升级建设的重要依据。

4.大力支持新建通识课程的建设:所有经过专家评审,认定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新生研讨课将根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政策奖励:课程综合评价“合格”的通识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课程工作量按1.5倍计算:课程综合评价“优良”的通识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给予1-2万课程建设补贴奖励。建设周期为2轮。

五、材料提交:

1.所有申报材料以学部为单位统一汇总提交,不接受教师个人申报。

2.提交材料清单:

1)《2020版通识课程征集申报表》(附件1;纸质稿一式1份)

2)《2020版通识课程征集申报汇总表》(附件2;签字盖章纸质稿一式1份)

以上材料纸质稿于615日前送至行政楼407,电子稿发送教务处教研科邮箱(jyk@nuist.edu.cn)。

联系人:肖云,孟老师;联系电话:58731083




                                              教务处 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

                                                     202069


关闭